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滁州风采 >

滁州三年行动改造皖东乡村风貌 留住乡味乡愁

2018-09-15 15:02  来源: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 作者: 网站编辑  阅读人次:

【字体:】   打印



       村庄垃圾即产即清,乡镇生活污水全“集结”,农户家中厕所像城里一样,村庄道路“户户通”,村庄里遍是小花园、小果园、小竹园,保护传统村落,体现乡土特色,留住乡味乡愁……这样的美丽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。日前,我市出台《滁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。根据方案,我市将力争到2020年,利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1024个行政村所辖的所有自然村村庄整治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%以上,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,完成10万户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,村容村貌显著提升,初步建立“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队伍、有经费、有督查”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。

       三年行动,提升皖东乡村“颜值”

       根据方案,未来三年,我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“三大革命”工作,针对不同地区和类别的村庄,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遵循规律、注重实效,科学确定整治目标、重点任务和治理模式,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,做到干净整洁有序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,不搞“一刀切”,不搞“齐步走”。

       在整治工程中,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顺序和标准,切实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,建立政府、村集体、村民等各方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机制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,不规划不建设,一张蓝图绘到底,科学合理安排整治任务,采取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。坚持示范引领、先点后面,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经验,带动整体提升。同时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,突出乡村特色,体现乡土味道,加强历史文化传承。综合提升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风貌,慎砍树、禁挖山、不填湖、少拆房,保护乡情美景,留住乡愁。坚持先建机制、后建工程,建管并重、长效运行。

       根据要求,我市将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1024个行政村所辖的所有自然村村庄整治。到2020年,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%以上,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,完成10万户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,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无害化改造,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,村容村貌显著提升,“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队伍、有经费、有督查”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。

       六大任务,体现乡味留住乡愁

       据市规建委村镇科相关负责人介绍,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是在2017年实施的农村环境“三大革命”基础上提出了更广、更深、更高的要求,不单单只是垃圾、污水、厕所方面的整治,而是对村容村貌、乡愁记忆等提出了新要求。根据方案,三年行动将有六大主要任务,分别为垃圾治理、改厕及粪污治理、生活污水治理、提升村容村貌、加强村庄规划管理、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,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工程。

        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方面,要求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,科学布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。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,推行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农村垃圾收运服务。要求定远、凤阳、明光、天长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,来安、全椒、南谯、琅琊逐步建立“分类收集、定点投放、回收利用、末端处置”运行体系,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有序推广。同时,继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,2019年底完成全市72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;统筹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,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、产业化,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,到2020年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%以上。

       在开展农村改厕及粪污治理方面,要求大力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合理选择改厕模式,每年完成3万户以上自然村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。农民新建住房及易地扶贫搬迁、行蓄洪区居民迁建、灾后重建、塌陷区治理等项目,统筹配建卫生厕所,卫生厕所要达到无害化标准。同时,加强村庄公共厕所建设,美丽乡村中心村、特色村、旅游村等都要配套建设公共厕所,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,要按规定配建旅游厕所。

       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方面,2018年底完成89个乡镇政府驻地及247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实现全市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全覆盖,到2020年,完成354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。同时,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,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,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,启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,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。

       在提升村容村貌方面,推进村庄道路硬化,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、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,实现户户通。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,在村庄公共场所、道路、水体沿岸、庭院、农田周边、山场和零星闲置地等边角空地,拆违还绿、见缝插绿,因地制宜发展小花园、小果园、小竹园等,以绿治脏、以绿净村、以绿美村。全面加强村庄原生植被、古树名木、自然景观、小微湿地恢复和保护,建设绿色生态村庄。

       在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方面,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,鼓励对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进行合理利用。加强对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,禁止拆旧建新、拆真建假,防止建设性破坏。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,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创A级旅游景区,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,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,既体现“土味”,又留得住乡愁。

       此外,在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方面和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方面提出要求,推进专业化、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,基本建立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队伍、有经费、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。

       政策支持,发挥村民主体作用

       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,政府将加大投入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,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,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。并且依托我市人才优势,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技术、工艺和装备研发,建立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家库。

       优化人居环境,美丽乡村自然可入画来。不过,在整治过程中,村民不是旁观者,根据方案要求,必须发挥好村民主体作用,突出群众参与,充分运用“一事一议”民主决策机制,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,保障村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。建立完善村规民约,将公共环境卫生整治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、推进移风易俗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。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,庭院内部、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。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。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通过宣传提高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,摒弃乱扔、乱吐、乱贴等不文明行为,鼓励讲卫生、树新风。营造和谐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,激发农民自愿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,使优美的生活环境、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。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户、卫生户、清洁户等评选活动,激发村民整治环境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

  热   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