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滁州风采 >

24处建筑入选我市首批历史建筑

2018-01-03 15:58  来源: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 作者: 网站编辑  阅读人次:

【字体:】   打印



为彰显城市底蕴,留住城市记忆,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

24处建筑入选我市首批历史建筑

滁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、北宋文豪欧阳修、敢为天下先的“大包干精神”……千年时光荏苒,一件件历史事件给这座城留下了太多的记忆,也丰富了城市历史。

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,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。日前,我市吹响了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号角,与此同时,滁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目录随之出炉。余家大院、江源泰、红旗照相馆旧址、老市委办公楼等24处建筑入选了首批历史建筑大名单。

据了解,24处历史建筑多为清代、民国时代的建筑,保存也相对较为完整。这些历史建筑现状如何?记者日前跟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陶开祥进行了实地走访

余家大院:遵阳街里的璀璨明珠

上午9点多,城市开始忙碌。当记者来到遵阳街时,一堵堵施工的围墙把这里围了个严实。走进工地,曾经的遵阳街已经消失,一片大兴土木的热闹场景,部分建筑地基已经建成。在专家的指引下,隔着很远的距离,就看见两栋旧时建筑矗立在工地中央。“这就是余家大院。”陶开祥指着其中一幢较为破旧的建筑说。

踏过工地上高洼不平的路,记者来到了余家大院。该建筑已经破旧不堪,屋顶大多已经没有了,部分房间顶部还残存一些瓦砖,保存最完整的是青砖砌出的墙体。尽管残败不堪,但余家大院的“五进”格局依然存在。

为了保护这座老宅,记者看见,老宅四周全部搭上了钢筋脚手架。行走在“五进”里,恍如穿越于清代时空中。“这是遵阳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组住宅建筑,”陶开祥告诉记者,现存房屋是硬山屋顶,铺的是小青瓦,墙体青砖用空斗砌法,里面还有精美的雕花门罩。

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。历史建筑保护性重建比新建难度更大、费用更多、工期更长,不过为了留住城市历史,政府目前已经把余家大院纳入遵阳街历史街区改造范围。

穿梭在兰家巷里,此条巷道共有4处建筑纳入首批历史建筑名录。随意走进一处建筑内,都能看到古朴的建筑,青砖黛瓦马头墙,让整条巷子很有韵味。在一处四合小院内,记者看见有一道山墙,是由一道砌筑有砖雕门罩的过门连接起来的,上面雕刻很精致,颇具清代建筑风情。院子内一口古井也很吸睛,“滁城有不少老井,都是很有年头的,他们也是历史记忆的象征。”陶开祥说。

红旗照相馆:城市繁荣的历史回眸

南谯北路上,吴棠故居修缮工程工地现场有几个工人正在马头墙上忙碌着,而一路之隔的东边一块挂着故居工程项目部的牌子十分显眼。

“这就是红旗照相馆,”陶开祥说,这也是滁城第一家照相馆,是许多老滁城人的集体回忆。记者看见,高两层的建筑很有时代感,尽管是解放后的建筑,但是建筑风格却与旁边的建筑风格迥异。

来到南谯北路西侧的金刚巷,此条路上共有5处建筑纳入首批历史建筑名录,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中心池。“这是津浦铁路通车后,老滁城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后,出现的三家浴室之一,目前仍作为浴室使用。”陶开祥告诉记者,这里是此批建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之一。保护得比较好的历史建筑都是一直在使用的,如果不用,建筑物将失去它的生命力。

作为首批历史建筑之一的老武装部住宅及办公楼,位于北大街。宽不过3米的道路,曾经装满了旧时滁城的喧嚣热闹,尽管已不复存在,但是小巷小弄的古朴感在这里依旧。走进老武装部大院子,里面已经住上了不少居民,晾晒的衣服挂满了院子。“对面这栋就是老武装部。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代滁州的代表性建筑之一。”陶开祥告诉记者。记者看见,该建筑二层高,外墙均由青砖砌成,斑驳的墙面依存历史的沧桑感。在办公楼西侧一排平房,建筑风格与其十分相似,青砖墙面、青瓦,墙体底部是大小不一的石块搭建而成。

据了解,我市入选的首批历史建筑均为滁城的历史建筑,大多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。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不同,历史建筑更多的是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,有一定保护价值;而文物建筑是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建筑。目前,全市各地仍在积极摸排,积极申报下一批历史建筑。 (记者王 琼)

  热   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