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条新建道路向前延伸,一座座老旧楼院“旧貌换新颜”,一个个“脏、乱、差”卫生死角逐渐消失……五年间,我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,城市面貌日新月异,彰显了惊人的“滁州速度”,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,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。
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。过去五年,滁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紧紧围绕把城市做优、农村做美总体要求,以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位、丰富城市内涵为重点,加快健全四级城镇体系,在推进城乡形态文明、功能文明、素质文明上下功夫,全力打造“绿色、生态、宜居、美丽”的现代化美丽新滁州。
“行驶在宽阔平坦、绿意盎然的丰乐大道上,心情格外舒畅。”“的哥”陈先生驾车经过丰乐大道时,心情愉悦的他哼起了小曲。道路畅了,环境美了,河流清了,城市更有质感……今昔对比,忧乐之间,群众表情与城市改变紧紧相连。
城市因提质而靓,生活因提质而美。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、滁宁城际铁路(滁州段)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……一件件影响滁州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。
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7.5%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,燃气普及率98.36%,供水普及率100%,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6808个。投放公共自行车8000辆,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已达80%。滁宁城际铁路(滁州段)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,二期进入主体施工。
深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,扎实推进“两治三改”。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海绵城市已达标排水片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4%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推进,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。制定滁州市建筑施工扬尘治理“八有”标准,推广“互联网+监管”模式,推进“智慧工地”建设。
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新姿。滁州市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,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。滁城遵阳街、北大街、金刚巷被列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。章益、吴棠故居完成修缮对外开放。启动遵阳街、北大街、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,对街区内15处不可移动文物、12处历史建筑和23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开展保护修缮;全市公布并挂牌保护65处历史建筑,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,着力塑造江淮亭城的城市风貌。
改革+创新 建筑产业再优化
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,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。
“从项目设计方案申报、审查,到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,只要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这比起以前,办事速度快多了。”某开发项目的办事员办理报建手续时有感而发。
五年来,我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。印发了《安徽省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》,全市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74项减少到55项,审批时限压缩至70个工作日以内。推进“一网、一门、一次”改革。对 135 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,实施以审批权限取消、下放等为主要内容的“五个一批”改革,取消审批事项 19 项,下放 63 项。行政审批效能大幅提升,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。
当前,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,优化建筑产业结构刻不容缓。
五年来,我市不断推动建筑业做大做强。市政府出台《关于推进工程建设管理改革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滁州市培育和壮大建筑业企业三年(2020-2022年)行动计划》。截至2020年底,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,增加值达到289亿元,总量全省第4,进入全省第一方阵;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突破900家,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超20家,提前两年完成消灭一级资质企业“空白县”。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.5%以上,带动近16万人就业,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。
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加快推广。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《滁州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》,2020年出台《滁州市培育和壮大建筑业企业三年(2020-2022年)行动计划》,装配式建筑从2017年的35万平方米到2020年的331万平方米,累计达850万平方米,年均增幅超50%。成功培育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个、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个、省级建筑产业现代示范基地1个。完成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任务。
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。成立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站、市建设工程消防服务中心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滁州市建设工程主体结构验收工作的通知》《滁州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重大变更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滁州市建设工程“琅琊杯”奖评选办法》《滁州市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工作实施方案》等文件。设计审查验收工作持续推进,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完善。2019年天长市红草湖公园项目成功获批“鲁班奖”,实现我市“鲁班奖”零的突破。
初心+使命 住房惠民树典范
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和发展民生。五年来,全市住建系统围绕“住有所居”的目标,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,坚持民生优先,不断扩大老旧小区提质改造的覆盖面,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,积极强化小区物业管理,努力营造舒适人居环境,真正让广大群众实现了从“忧居”“蜗居”到“安居”“优居”的转变,切实提升了全市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,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。全市累计建设公租房4.7万套,已全部竣工交付并分配入住。公租房实物配租4.69万套,发放租赁补贴13969户。全市城镇低保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。严把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。全市累计改造棚户区77752户,基本建成46315套,帮助24万棚户区居民“出棚进楼”,圆了安居梦。
老旧小区改造添彩增光。全面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累计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1个,面积315.37万平方米,总投资约9.4亿元,受益群众32421户。
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。夯实滁城居民小区物业属地管理责任,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%。打造“红色物业”小区试点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,截至2020年底,全市已有565个小区、125个业主委员会、150家物业企业成立党组织。
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新突破。认真贯彻落实“稳房价、稳地价、稳预期”的目标任务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,全市房地产业各项指标总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。2020年,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7.3亿元,商品房销售面积1089.8万平方米。
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取得新突破。农村危房改造取得重大进展。2016年以来,全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.96万户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.92万户,累计投入改造资金约 4.04 亿元,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,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。完成 72 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% 以上。
风雨砥砺,岁月如歌。城市主干道上车辆川流不息,一个个美丽新农村跃然纸上,一幢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……五年来,我市一大批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建成投入使用,城区交通网络清晰明了,公共设施日趋完善,城市形象提档升级。如今的滁城正以欣欣向荣之势跨步前进,“修”出城市好气质,建设亭城正当时。